摘要:本文重点阐述中国近期冰川泥石流的区域分布、发育条件与类型特征。中国的冰川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东经102°以西、现代冰川急剧消退的10多座山系中,其中海洋型冰川区泥石流最发育,亚大陆型冰川区泥石流次之,极大陆型冰川区泥石流最弱。按成因划分泥石流类型有冰雪消融型、冰雪融水与雨水混合型及冰湖溃决型。泥石流的发生率与规模,也以海洋型冰川区泥石流为大,如西藏古乡泥石流1964年发生85次,最大流量2.86万立方米/秒。
摘要:本文统计分析了中国泥石流危害的县数,灾害泥石流发生的县次及主要的危害。结果是:1、我国有29个省(市)行政辖区,共有771个县(市)存在泥石流的危害,其中四川是全国各省区最多的省份;2、我国有92个县(市)级以上的城镇,存在泥石流的危害,其中四川占全国总数的40%;3、据本世纪(1901-1985)资料统计,我国平均每年灾害泥石流发生18县次,其中1901-1950年平均每年为10县次,1951-1986年平均每年为29县次,四川占全国平均数的50%以上;4、部分资料统计,泥石流造成年平均死亡人数,解放前117人,解放后179人。泥石流年平均毁坏房屋,解放前60多间,解放后1,590间。文中还讨论了泥石流对工矿方面的危害。
摘要:本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35条泥石流沟的临界雨量线进行讨论,找出了它们的分布规律。文中主要依据在泥石流沟观测的雨量资料,加上部分气象站、水文站的雨量资料,计算出雨强和实效雨量后作图。泥石流沟的临界雨量线,呈阶梯状分布。其趋势与泥石流的规模和性质无关,与泥石流沟的流域面积、主沟长度、相对高差和主沟床平均比降等因子关系并不密切;而与泥石流沟形成区的山坡坡度和泥石流发生频率较为密切,特别是它与泥石流提供固体物质的方式最为密切。
摘要:本文依据泥石流发育历史、地质地貌及降水等条件,对西和县泥石流的分布、成因以及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认为,本县泥石流沿构造带、随岩性变化和人为破坏植被的地区分布。由此推断了泥石流的成因,探讨了泥石流形成与地形、固体物质储量、水源及新构造作用的关系,并得出本县泥石流发展的趋势将进入壮大阶段并日趋严重。
摘要:本文以沉积学的方法,对武都晚更新世泥石流堆积体的地层剖面进行了划分对比,并建立了该期泥石流堆积体的综合地质柱状图,并较详细地研究了它们的沉积相特征。认为武都本期泥石流堆积体,是由与泥石流作用有关的泥流型洪积相、水流型洪积相以及与泥石流作用无关的冲积沉积相和黄土状土沉积相所组成。由此推断了它们的形成环境,探讨了泥石流发生、停歇与新构造作用及气候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划分了本次泥石流作用期的4次作用阶段。
摘要:本文根据地质地貌特征,对正宁县的水土流失的形式、类型以及成因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和分析。认为该县水土流失的形式主要有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其中以水力侵蚀为主。侵蚀类型与山坡坡度、植被密度、侵蚀模数的高低以及地形的变化有关,得出本县侵蚀强度和水流输沙量自东向西有规律地递增,年侵蚀模数由东部林区的低于500吨/平方公里向西部的6,000吨/平方公里增加。由此推断了水土流失的原因是:支离破碎、千沟万壑和梁峁起伏的特殊地形;软硬相间的地层结构和集中的降水;活跃的新构造运动以及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等。
摘要:马槽沟流域面积13.1平方公里,上游清水供给区面积占26%,中游断层破碎带面积占32%,下游黄土滑坡区面积占42%。泥石流固体物质主要来自中下游。为一条多发性粘性泥石流沟,输入北峪河的泥砂量约占北峪河含砂量的1/4,对北峪河口的武都县城危胁很大。该沟中下游滑坡连接成片,但滑坡在沟岸的临空高度平均只有1.1米,最高者也不超过4.5米,而且滑坡轴线大体和沟槽垂直,有利于采用建坝拦淤以稳固滑坡的防治方案。为此,主沟布设了13座拦挡坝,现已完成7座,经过两年的洪水和泥石流考验,效果良好。
摘要:芦花沟泥石流治理工程,是四川省黑水县城镇泥石流治理工程,于1987年底通过了省级评审验收。该工程规划“原则周密合理”,“方案正确”,“措施得当”,“有一定的科学性”。工程“设计精细”,“结构形式有所创新”;“施工管理严格”,“质量优良”;多种效益显著,被认为是我国“省级全优”泥石流工程。本文分析了该沟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从工程整体防灾的观点,全面论述了该沟泥石流治理工程规划的思想、原则、方案与措施,并简单介绍了该工程设计的思想、原则、标准与新结构。最后讨论了工程的施工管理与效益问题。
摘要:本文介绍的是一种新型“空间框架网格结构型式的泥石流排导渠”。在四川省黑水县芦花沟泥石流工程中首次被采用,其结构特点是:排导渠的两侧墙肋板与渠底肋板连接在一起,基础墙和渠顶墙又与侧墙肋板连接在一起,构成一种空间框架网格型式。墙与渠底交接处,还采取了与框架浇筑成整体的贴角加强加固措施。渠底肋板的下游侧墙高出渠底30-50厘米。这种结构的主要优点是:1、能防止渠底的揭底破坏;2、能防止侧墙的冲刷破坏;3、能防止侧墙与渠底连接处的淘蚀破坏;4、更能保证排导渠的整体安全,并便于维修和管理。
摘要:本文首先阐明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含义与内容,指出黄土高原地区的滑坡、泥石流,是加剧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以韭园沟、吕二沟和南小河沟典型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例,提出流域综合治理是防治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根本措施。
摘要:本文介绍的是四川省黑水县芦花沟泥石流拦砂坝溢流口防止冲刷的一种钢件结构设施。其结构型式是:在拦砂坝溢流口下游侧底面与下游坝体垂直临空面交接处,用8-10毫米的钢板作成,伸出下游临空面59厘米,高出溢流口底面10-15厘米的钢件,用φ25毫米的螺纹钢筋焊接后,再在坝体溢流口浇筑50厘米厚的200号钢筋混凝土,使其与拦砂坝衔接成整体。有这种设施的溢流口,能拦蓄一层泥石流,起消能和缓冲作用。在后来的泥石流过坝时,将泥石流对坝体溢流口直接的冲刷、摩擦、碰撞和淘蚀作用的外力,变成泥石流内部的石磨石、砂磨砂的内力,从而保护拦砂坝溢流口不被过坝泥石流所破坏。
摘要:本文以云南会泽县苏家坪滑坡为实例,用多向概念分析滑坡的稳定性。依据该滑坡防治工程的实践,总结出滑坡纵向和横向、深层和浅层推力的论证方法,以及安全系数的选择和整体稳定性分析的原则。
摘要:本文对矩形流域的斯特拉勒积分值S、信息熵值H及河谷纵剖面形态指标N进行了对比研究,把N作为矩形流域地貌发育阶段的指标。同时还利用滇西北三江(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流域的资料,对以上各指标进行了验证;得出在侵蚀循环中所处发育阶段的信息和侵蚀流域稳定性的信息。
摘要:本文依据铜川市南塔滑坡的地形、地貌特征、地层构造、滑体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和滑坡区的水文地质条件等资料,分析了该滑坡产生的原因,对滑坡的稳定性作了较详细的评价。结果认为,此滑坡为一大型的多次滑动的古滑坡,其形成原因主要与地层结构和自然因素有关。它是一个相对稳定中包含不稳定因素的滑坡。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抗滑结构发展的需要,提供了一个具有中等规模的抗滑结构试验系统的初步方案和模式,并论证了一种供滑坡抗滑结构实验系统的结构体系及结构试验系统的内容和程序。
网站版权 © 《水土保持通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434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