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9年第0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水土流失治理既要积极又要稳妥—1988年11月16日在研究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工作时的讲话

      1989(1):1-2. CSTR:

      摘要 (1121) HTML (0) PDF 226.13 K (11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危害在逐步扩大,再不动手解决,不仅影响农业,而且工业、城市都受影响;不仅影响长江上游,而且影响中游;不仅影响当前,而且后患无穷。治理方针应该是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防治结合,以防为主;重点突破,积极推进。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实施治理措施,要采取中央与地方、群众与国家相结合的办法。国家适当增加投入,由中央和地方分担。机构要健全,责任制要明确,做好规划。我们不仅要对这一代人负责,而且要对子孙后代负责,下决心着手把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工作列入日程,持之以恒,抓若干年,必须抓出成绩,抓出成效。

    • 嘉陵江中下游重点防治区水土保持规划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分析

      1989(1):3-8. CSTR:

      摘要 (1444) HTML (0) PDF 460.76 K (14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嘉陵江中下游重点防治区,包括46个县市,有严重水土流失面积697万公顷,占本地区总面积的63%,年平均土壤侵蚀总量3.21亿吨。在这个区域内,到处是石质裸露,红土遍山,是四川省生态环境恶性循环的突出地区。1988年7月提出规划,并论证了该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原则、规划目标和最终效益标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及各项措施布设的可靠性和增收的显著性,增强了治理水土流失的信心和决心。

    • 克服碗厂沟流域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陋俗

      1989(1):9-14. CSTR:

      摘要 (1288) HTML (0) PDF 488.11 K (14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嘉陵江上游中低山区的碗厂沟流域,森林破坏,植被稀疏,刀耕火种、陡坡垦殖、广种薄收的耕种方式习以为常。农业经济发展单一,多种经营极不普遍,商品经济意识淡薄。水土流失相当严重,群众生活还很贫困。这种状况的存在和发展,势必形成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群众生活愈加贫困,水土流失更加严重的局面。提高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多种经营,将产品变成商品,以搞活农业经济,是治理该地区小流域的根本途径。

    • 现有水土保持机构的弊病和改革方案

      1989(1):15-20. CSTR:

      摘要 (1232) HTML (0) PDF 534.12 K (15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全国现有水土保持机构主要分为:一是作为水利部门的一科(股);二是处于半独立状态的水土保持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三是相对独立的水土保持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水土保持工作开始向着高度系统、高度综合的方向发展,原有的机构弊端就越来越明显,成为“不该存在的棘手单位”。改革方案:一是在水土保持法制体系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在农委以下设置水土保持处(科),负责管辖地区的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具体协调农林水等部门的治理活动;二是水土保持执法机构。在当前水土保持法制体系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可暂时使用第一种方案,并积极创造条件,抓紧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法制体系,力争提早实施第二种方案。

    • 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遭到彻底破坏的祸根

      1989(1):21-27. CSTR:

      摘要 (1587) HTML (0) PDF 618.48 K (19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秦汉以前,黄土高原是林草茂密、山青水秀的地方,许多古籍和碑文都有“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之类的称赞。自春秋战国以来,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屡遭人为破坏,包括战争破坏、滥伐森林营造宫殿、樵采、毁林开荒等,而主要祸根却是广种薄收、轮荒耕种,致使黄土裸露,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经济十分贫困落后。治理方针必须包括“建造植被,制止水土流失和林牧为主,粮食自给”这两个基本对策。只有坚持这个治理方针,实现黄土高原青山绿水、林茂粮丰和经济繁荣的目的便指日可待了。

    • 水土流失是山西自然灾害的根源

      1989(1):28-32. CSTR:

      摘要 (1268) HTML (0) PDF 452.97 K (16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山西省水土流失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4.1%。水土流失使土地生产力降低,水库淤积,河床抬高,水旱灾害频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建设“五层楼”的结构模式,修成水平梯田294公顷,造林906.4公顷,种草154.5公顷,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开发山区的出路在于大力植树种草,发展畜牧业,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保证粮食稳产增收。治理小流域,必须建设基本农田粮食基地和多种经营商品基地,积极发展种植业。要注意解决边治理边破坏的问题。

    • 扭转动态客观劣势重新布置林业战略

      1989(1):33-37. CSTR:

      摘要 (1045) HTML (0) PDF 449.00 K (11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山西省有静态的自然优势,也有动态的客观劣势;静态的自然优势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失去,而动态的客观劣势不是逐渐消除或转化,而是越来越强烈。这种动态的客观劣势就是森林覆盖率低,水资源严重缺乏和水土流失剧烈。这三者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成为障碍山西省经济发展的客观因素。要扭转这些动态的客观劣势,必须用系统工程的科学方法,调整目前的经济发展战略,重视林业的战略地位,加速发展林业事业。

    • 有特色,有启示,有发展前途—原固生态经济结构实验基地视察纪要

      1989(1):38-40. CSTR:

      摘要 (1128) HTML (0) PDF 274.18 K (12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固原生态经济结构实验基地具有一些特色:符合农民的愿望,注重经济效益,治穷致富;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寓防护于生产;在调整农业结构的过程中,开始了由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县政府、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之间密切合作,团结战斗,使这项综合实验获得丰硕成果。从这个试验中得到不少启示:第一,搞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试验必须是大型的,搞大型综合科学试验,必须有政府出面,加强具体领导;第二,农业科学实验要同发展社会主义农村商品经济相结合;第三,开发大西北,水土保持工作应加速进行,水土保持科学实验更应走在前头。为开发大西北服务,正是今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的历史使命,具有极其伟大的发展前途。

    • 不同耕作措施对保持水土、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和转化率的效应

      1989(1):41-44. CSTR:

      摘要 (1149) HTML (0) PDF 303.80 K (13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田间及人工模拟试验条件下,对提高旱地降水的利用率和转化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壤缺水条件下,播种前深翻会造成水分大量散失;夏闲地深翻会加剧水分消耗。旱地闭口过暑具有明显地保墒作用;耕层经常保持5—10厘米的细土(尤其是腐植质土)或人工地表覆盖,可大大降低蒸发量,保墒效果显著,并对提高地温、增加土壤有效养分、增加小麦分蘖、促进根系发育、降低冻害、增加产量有明显作用。提高土壤肥力,增施有机肥及化肥,能有效地提高降水的转化率,把有限水分的潜力变为生产力。

    • 小麦根茎叶氧热比值的三角图与产量的关系

      1989(1):45-48. CSTR:

      摘要 (843) HTML (0) PDF 267.03 K (10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是采用示差热天平,对不同小麦品种三个生育期生长器官根茎叶的热谱图分析。分析结果揭示,小麦根茎叶氧热比值构成的三角形,其中一夹角的正切值与单株产量呈负相关,同一品种的平均活化能之和与最终产量呈正相关。从而提出这两个数值作为小麦育种新指标的可能性。此数值虽说本质含义未清,但是从小麦根茎叶的相互关系中,能显示出最终产量的高低,这就为定向培育和栽培提出了依据。这一指标的采用,不仅缩短了育种周期,而且扩大了“示差热天平”的应用范围。

    • 过去灾多地瘦今日林茂粮丰—山东省治理黄淮海平原风沙灾害的起步

      1989(1):49-52. CSTR:

      摘要 (873) HTML (0) PDF 370.71 K (10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山东省的西北和西南部分,属黄淮海平原地区,风沙危害十分严重。当地人常说:风起满天沙,风停地搬家。它破坏土地资源,降低土壤肥力;河道淤积,降低排灌效益;沙打禾苗,埋没庄稼;袭击村庄,危害人畜健康。治理措施计有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利用土地;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防风固沙,营造防护林;积极扩大人工草场,大力发展畜牧业;围堰平种,加强畦田建设。治理前是粮田多,草地少,出力多,收入少,灾多地瘦;治理后是粮田少,草地多,出力少,收入多,林茂粮丰。每年向国家贡献大批粮棉和农林牧副业产品。

    • 山区的希望在林,潜力在山—三门河流域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效益

      1989(1):53-56. CSTR:

      摘要 (1204) HTML (0) PDF 344.90 K (11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三门河流域在治理前,植被破坏严重,水土资源大量流失,农田跑水、跑土、跑肥,耕层越来越薄,地力减退,抗旱能力越来越低;河床抬高,出现大面积落河田;河床大量淤积,效益降低。治理措施:一是调整林业结构和布局,扩大植被面积;二是坚持陡坡地退耕还林还牧,严禁开荒;三是利用低山缓坡优势,发展经济林,提高商品生产率。治理结果,森林覆盖率从38%提高到56.5%;活立木蓄积量由1.8万立方米增加到5.9万立方米,增长3.3倍;净效益620.8万元。累积产投比17.22。

    • 长武和淳化两县水土保持减沙效益

      1989(1):57-62. CSTR:

      摘要 (894) HTML (0) PDF 481.61 K (11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陕西省长武、淳化两县水土保持工作开展较好,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减沙效益。本文介绍了长武县鸭儿沟、淳化县冶峪河、润镇沟等流域,通过观测资料分析计算,证明1972年以后13年比1971年以前11年输沙量减少30—70%;而输沙量的减少,既不是水库拦沙的作用,也木是由于降雨偏小,而主要是由于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减轻了土壤侵蚀的结果。

    • 科技奇葩争芳吐艳青年学者茁壮成长—全国青年水土保持和黄土高原治理学术讨论会简介

      1989(1):63-63. CSTR:

      摘要 (1032) HTML (0) PDF 104.25 K (10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正中国自然资源研究会青年协会和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青年科技协会组织的全国青年水土保持与黄土高原治理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1月15日至18日在农业科研城——陕西省杨陵镇举行。来自全国16个省市和自治区的44个科研、教学和政府部门的86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91篇,内容涉及水土保持和黄土高原治理的各个方面。

    • 改善铁路运输确保安全环境—铁路泥石流四项配套科技成果通过部级鉴定

      1989(1):64-64. CSTR:

      摘要 (778) HTML (0) PDF 167.31 K (9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正1988年11月12—15日,铁道部科技局在成都主持召开铁路泥石流判别、报警、防治、机理四项配套科技成果部级鉴定会。这次鉴定的配套科技成果包括以下四项科研成果:1、泥石流沟判别方法和应用技术。这项成果由地面调查综合评判和遥感判释二部分组成。地面调查综合评判部分由铁科院西南研究所、兰州铁路局和西南交通大学电子计算机科学系提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