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6):1-11.
摘要:软决策方法是由专家参与,确定出各个因素的重要性或权重,再进行综合评判,作出决策。这一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模糊数学中的综合评判B=A*R。这里,R是由方案中的各个因子的模糊评判值组成的模糊矩阵;A是由表示各个因子重要性的权重组成的列矩阵;B是评判结果;*是运算符号。评判多个水土流失治理方案时,由专家和科研人员先评价这些方案的可能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后通过综合评判,选择出最佳方案;评价一个总体规划时,可由专家和科研人员对涉及到的土地利用规划、林草建设规划、牲畜发展规划、农田基建规划、农业生产规划和多种经营规划等单项规划作出评价,并给出它们在总体规划中的权重,再做出该总体规划是“可行”或“不可行”的决策;从给定的数个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时,也可先用隶属函数把农业用地、林业用地、牧业用地、水土流失治理总投资和副业收入等值转换为0.0~1.0之间的数值,组成模糊矩阵进行评判。然后通过比较,计算出各个方案的评判结果同理想方案的贴近度。贴近度最大者即为最佳方案。
1986(6):12-20.
摘要:小流域系统是一定面积上(或空间)水流与环境(流域)相互作用产生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集合体,是一个处于非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河流与环境不断地交换能量、物质和信息,通过能量耗散和系统内部的非线性动力学机制,形成并维持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宏观有序结构——耗散结构。我们着重研究了小流域侵蚀地貌过程中力与阻力的对抗作用、动力条件与物质条件,并由非平衡热力学的观点,提出了最小—最大能量耗散率原理及其变分证明;还研究了小流域侵蚀地貌过程的涨落与非平衡相变,并从河相关系与河床演变讨论了小流域自我调整与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关系。
1986(6):21-30.
摘要:本文的目的是研究对无足够雨量观测资料的泥石流沟,如何确定其发生泥石流临界雨量值的问题。为此应用模糊相似选择的方法,以已知临界雨量值的泥石流沟作为比较样本,对于任何一条泥石流沟,可由其地面条件与比较样本之间相似程度的分析,定出临界雨量值的可能范围,即该泥石流沟的危险雨情区。
1986(6):31-36.
摘要:整个长江流域,是上游和支流水能资源丰沛,而下游和干流地区的电力奇缺。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境内,水能资源虽得天独厚,但供电不足。解决这个尖锐矛盾:第一、必须把东部经济发展和西部能源开发紧密结合,同步进行,做到互相依存、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第二、必须按系统工程的原理办事,先上游,后下游,先支流,后干流,切不可与此相反;第三、必须首先开发长江上游和支流的水能资源,使我国西部广大“老少边穷”地区脱贫致富,成为全国的战略后方;第四、必须抓紧建设长江上游和支流的蓄水工程,促使现有电站挖潜改造,彻底解决全流域和毗邻地区冬季缺电的迫切问题。保证这些决策顺利实现:1、要坚决实行大中小水电并举的方针;2、要坚决搞流域规划,实行梯级开发;3、要在开发长江上游水能资源的同时,尽快把四川省建成长江水源涵养林基地;4、要千方百计搞活经济,广开财路,为四川水电建设筹集资金。
1986(6):37-40.
摘要:到本世纪末,我国工农业总产值要达到翻两番的宏伟目标,能源是战略重点之一。根据国内外经验,能源工业的发展速度,要高于工农业发展的速度,才能保证这个宏伟目标胜利实现。为了高速度发展我国极为丰富的能源,必须把动力建设的重点放在煤炭开发和水电工程上。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发展交通运输,尽量减少破坏,重视水土保持,保护环境;开发利用水能资源,要大力保护和增加植被,防止泥沙淤积,延长水库寿命。建议:大量培养水土保持科技人员,提高综合治理水平;广泛宣传教育,水土保持、环境保护和国土整治从中小学教育就抓起;在《水土保持工作条例》的基础上,制定《水土保持法》,通过立法,保护好我国的河山。
1986(6):41-46.
摘要:滑坡、泥石流和土壤流失的发生,与源地土的力学强度关系密切。强度大,就可以承受大的水冲击力,能减缓甚至避免滑坡、泥石流和土壤流失;强度小,则容易发生这类灾害。从单剪的屈服强度看,某源地土的强度极低;同时从它们的物理化学特性看也很不好,含有膨胀矿物,胶结差,表面能高,性质不稳定,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都有利于滑坡、泥石流和土壤流失。三峡大坝建成后,将有一些环境条件改变,如水位抬高,使源地土的含水量增加,难溶盐降低和被生活脏水污染,等等。为了模拟这些环境条件的改变,将重塑样分别用蒸馏水、硫酸液、腐殖酸液和洗衣粉液饱和,再作直接剪切实验。结果表明,强度极低的源地土,其强度比原有更低,库区沿岸将会诱发大量的滑坡、泥石流和土壤流失,后患无穷。
1986(6):47-56.
摘要:泥石泥危害山区城镇的问题具有普遍性。我国受泥石流威胁的城镇在许多省区的山区都有,而以横断山区一带最为集中,近20年来,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灾情发生,造成巨大的伤亡和损失,甚至毁坏部分城镇。泥石流危害山区城镇既和自然因素有关,又与人类活动密切联系。我国受害城镇多在高山峡谷区或沿地形高差大的山麓分布。历史上山区城镇发展还受人对自然灾害认识能力和社会生产发展水平的限制。受害城镇多数建在泥石流沟口的扇形地上,尽管多次受害却始终未能认识并解决好防避泥石流灾害这个重要问题;自六十年代中期以后,山区开发和城乡建设发展很快,城镇规划和建设计划等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跟不上需要,加之城市建设中对防灾问题考虑不周,或处理不当而人为地加重了灾情。我们根据山区城镇处在泥石流扇形地上的位置,以及沟河关系、城镇布局等因素,对泥石流沟的危害性、危害类型和危险程度作了进一步的分析。这对城镇规划或制定防灾避难应急措施都有重要意义。当前应大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加强泥石流灾害调查,准确判定泥石流沟的危害性;编制泥石流综合治理规划,作为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积极地开展综合治理;抓好典型,总结经验,以点促面。
1986(6):57-62,30.
摘要:华蓥市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能源和农业资源,交通方便,工农业生产发达,是四川山区的一块宝地。随着资源的逐步开发利用,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山地灾害频繁发生。常见的灾害主要有水土流失、崩塌、滑坡、泥石泥、山洪等,每年都遭到巨大经济损失,毁坏田土房屋更是惊人,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治理措施是稳定沟岸和滑坡体;拦挡支沟和上游的松散固体物质;疏通河道,确保行洪断面;修建新河道,把山洪、泥石流导入预定地段,避免或减轻危害。
网站版权 © 《水土保持通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434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