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6年第0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神府煤田潜在危害,综合治理刻不容缓

      1986(5):1-9.

      摘要 (1262) HTML (0) PDF 795.95 K (1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被称为世界著名煤田之一的陕北神府侏罗纪煤田,是我国未来优质动力煤和出口煤的重要基地。煤田的开发和伴随而来的大规模修路、建电站以及其它基本建设,如不采取有效的防治办法,势必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煤田开发给当地带来新的水土流失从宏观上进行了预测,并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观点出发,提出治理措施、防治对策和一些合理化建议,以便使水土保持工作更好地为能源基地建设服务。

    • 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公害及其治理进展

      1986(5):10-15.

      摘要 (1105) HTML (0) PDF 490.10 K (13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山西省是我国著名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多年来,由于工矿企业强行爆破施工,乱开滥采矿石,排放大量废水弃渣,任意破坏林草植被,已造成严重的社会公害,如侵占和破坏大量土地资源,水质普遍恶化,水土流失剧烈,河床、水库和渠系逐年被淤塞,环境污染严重,等等。这些都直接威胁着千百万居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危害“四化”建设。现在,有些工矿单位已开始处理废水弃渣,综合利用矸石和高炉水灰,并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已开始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 吉林省西部地区的风蚀灾害和防治措施

      1986(5):16-20.

      摘要 (819) HTML (0) PDF 410.24 K (14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吉林省西部地区风沙很大。其中主要的12个县市,解放后经过多年努力,已治理风蚀面积约44.4万公顷,占原风蚀面积的82%。这对减轻该区的风沙危害,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不幸的是,这个地区经历了3年经济困难时期的破坏,长期“左”倾错误的折腾和十年内乱的干扰,使风蚀面积从解放初期的54.2万公顷剧增到近几年的140多万公顷。除去前两年停耕严重风蚀地近22万公顷外,还有亟待治理的沙荒面积119.5万公顷。这些风蚀面积,多数是流动沙丘。它们每年以20米的速度向村镇涌进。许多庄户人家的庭院内堆沙1米多高,掩埋了大门。由于“三料”奇缺,当地居民生活非常穷困。主要治理措施如下: 1、合理利用土地,改广种薄收为精耕细作; 2、大力植树种草,积极发展农村能源,全面防治风沙危害,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 3、推广户包治理,认真落实政策,提高防治风沙的效益,加快治理风沙速度。

    • 长江三峡工程快上缓上之争

      1986(5):21-25.

      摘要 (770) HTML (0) PDF 404.55 K (16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江三峡工程,是快上还是缓上,30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少数人力主快上的理由,着眼于发电、拦洪、航运等局部的暂时利益,而对淹没损失、大量移民、泥沙淤积、诱发地震、地质灾难、生态恶化和毁灭文物古迹等重视不够;坚持缓上的大多数科学工作者和专家,引证了大量考察资料,分析了三峡地区和全长江流域的环境条件,吸取了国内外建坝的经验教训,研究了我国的国情和经济能力,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的斗争形势,提出意义深远的忠告。

    • 急功眼前 遗祸子孙——长江三峡工程的述评

      1986(5):26-28.

      摘要 (1143) HTML (0) PDF 253.89 K (10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三峡水利工程,不可能解决长江严重的洪水问题。它的建设损失巨大,得不偿失,后患无穷;今日的建功者可能就是来世的罪人。治理长江的根本大计,是建造“森林大水库”,保护国土资源,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要正视长江三峡工程对当地环境的有害影响

      1986(5):28-32.

      摘要 (1184) HTML (0) PDF 336.36 K (14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30多年来,长江三峡工程虽然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但有讦多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环境问题就是突出的一个。发达国家已实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把生态问题放在首位;为了保护环境,一些国家已停止修建大型水坝。我国三门峡大坝的后患,板桥和石浸滩两座水库溃坝的灾难,30多年来全国垮掉近5,000座大小水坝的惨景,教训是沉痛的,损失是惊人的。过去几十年留下的水库淹没和移民安置的后遗症,已成为今天麻烦的社会难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修建长江三峡工程必须吸取国内外的教训,切实加强本文例举的生态环境全面影响的科学研究和评价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为人类造福。

    • 一些国家停止修建大型水坝

      1986(5):32-32.

      摘要 (1036) HTML (0) PDF 83.35 K (9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包括苏联在内的许多国家,已认识到修建大型水坝将给人类带来不利影响,都在重新考虑,有的甚至取消或缩减划时代的兴建水坝的计划。巴西已经把原计划在亚马逊河上修建而尚未动工的所有25座水坝全部搁置起来;在马来西亚,全国普遍反对在沙捞越修建巴昆大坝的计划;另外,在印度,在澳大利亚,也由于群众反对而停止和取消。

    • 长江三峡再次暴发土凤岩—马家坝特大滑坡

      1986(5):33-40.

      摘要 (1369) HTML (0) PDF 583.30 K (11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86年7月16日,长江三峡秭归县的土凤岩—马家坝,暴发了松散崩积土斜坡整体滑移,属蠕动式暴雨型特大滑坡。因受当地南北两沟的挟持约束,滑坡平面展布为近东西向的长袋状,宽250—500米,长2,400米,面积约1平方公里,总方量达3,000万立方米。局部滑体仍在向下蠕动滑移变形中活动。这些滑体分块坠入锣鼓洞河,将堆成高80米的土石险坝,拦水量约3,500万立方米。一旦溃决,将危及下游居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在该滑体周围要注意排水,加强监视,作好预测预报,防患于未然。

    • 土凤岩—马家坝古滑坡复活机制及发展趋势

      1986(5):41-48.

      摘要 (1086) HTML (0) PDF 609.28 K (12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继1982年鸡筏子滑坡、1985年新滩滑坡之后,于1986年7月16日,距长江南岸7.5公里的秭归县土凤岩—马家坝又发生一起灾害性滑坡。滑坡性质,属历史上古滑坡的一次全面复活。滑体总量约3,000万立方米。滑坡为特大暴雨触发,起始于坡体上部基岩崩塌堵沟。沟内水位迅速陡涨,洪水在短时间内侧向注入古崩滑体内,产生强大的动水、静水压力,推动坡体中下部各级古滑体向下滑移,直至河谷为止。目前滑体重心还相当高,地表裂缝密集,两侧天然排水沟被滑坡堆积物充填,滑坡堵江的趋势已势在必然。防治措施是,继续开展滑坡监测及报警工作,修复排水系统,改水田为旱地,夯实地表裂缝。

    • 自动测试的HLY-01翻斗式流量仪

      1986(5):49-52.

      摘要 (1192) HTML (0) PDF 216.36 K (12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参照国外产品的线路原理,研制成HLY-01翻斗式流量仪。这种流量仪分机构和信号输出两部分,与微机、单板机或多笔记录仪配套,可远距离自动测量记录。全年全月均可连续操作,每分钟可测试流量8升,精度500cc±5%。

    • 国外评价土壤侵蚀与土壤生产力关系的模式

      1986(5):53-59.

      摘要 (1011) HTML (0) PDF 552.81 K (16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侵蚀减少了植物可利用的有效水分,损失了土壤的营养物质,破坏了土壤肥力结构,影响农业耕作制度,从而严重地降低了土壤生产力。土壤侵蚀与土壤生产力关系的模式(EPIC),系统地定量地表达了土壤侵蚀与土壤生产力的相互关系。这个模式包括水文、气象、水蚀和风蚀、氮磷元素、土壤温度、作物生长状况、耕作与作物残茬的处理方法、经济因子和土壤排灌与施肥等9个因子,共36个方程。为了保护和提高土壤生产力,我国需要发展这项研究工作,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壤侵蚀与土壤生产力关系的模式。

    • 第13届国际土壤学会会议概况

      1986(5):60-64.

      摘要 (1099) HTML (0) PDF 383.32 K (14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86年8月13—20日在联邦德国的汉堡会议中心召开了第13届国际土壤学会会议,与会代表有来自82个国家共1,253人,提交论文894篇,大会报告了8篇,共分4册出版。会议期间,学术交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组织代表们到荷兰、瑞士、奥地利等国分14条路线进行土壤考察旅行,还参观了国际遥感培训中心(ITC)国际土壤资料与信息中心(ISRIC)。我国实际到会代表共35人,提交论文39篇,在会议上宣读了20篇。第14届国际土壤学会会议定于1990年在日本召开。会后将组织代表到中国进行土壤考察。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