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2):1-2.
摘要:1981年,我国一部分省(市、区)受到持续的旱灾和其它自然灾害,严重地影响工农业生产,另一部分省(区)又多次遭到罕见暴雨的袭击,造成建国以来特大的洪灾。据不完全的统计,受特大洪灾危害的地区有: 6月下旬到7月上旬,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玉林、钦州两个地区的10个县降了大暴雨,其中陆川、合浦两县降雨量分别达到700多毫米和500多毫米,其余各县也在二、三百毫米以上。接着受台风影响,7月上旬,玉林、钦州地区和桂林的20多个县又遭大雨、暴雨的袭击,降雨量普遍在一、二百毫米以上,最多的横县达300多毫米。6月下旬到8月中旬,黑龙江省东部的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汇流的三角洲地
1982(2):3-10.
摘要:1981年四川省气候异常,6月下旬至9月中旬,先后在凉山、渡口、荣昌等地,沱、涪、嘉、岷江流域,永川地区,马尔康、金川等地出现了五次暴雨洪灾过程:有138个县下了暴雨,119个县受灾,淹没县城57个,场镇776个,被淹没垮塌的房屋153.4万间;受灾生产队有20多万个,共2,000多万人;淹没和冲毁农田1,756万亩,其中基本无收的459万亩,冲毁耕地147.5万多亩,造成了粮食减产30余亿斤;城乡直接经济损失约达20多亿元。在这五次暴雨洪水过程中,尤以7月12—15日的特大暴雨洪灾最为严重,致使沱、涪、嘉三江流域和重庆以下的长江干流出现了特大洪水,岷江、渠江、青衣江亦相继出现了较大洪水。为了认真总结1981年洪水的经验教训,研究水土保持措施的蓄洪抗灾作用,现以“81·7”洪灾为例,进行如下讨论。
1982(2):11-17.
摘要:一、暴雨滑坡分布简况1981年雨季四川连降暴雨,使全省十八个地、市、州的90多个县区发生了约6万处滑坡,造成重大损失的有4.7万处,30多万人受灾,死亡300多人,倒塌房屋7.4万间,造成危房9万间,使6万人无家可归,并毁坏了大量耕地和山林。据初步统计,滑坡密集在旺苍、广元、南江、苍溪、巴中、仪陇、盐亭、剑阁、南部、三台、射洪、阆中、中江、龙泉山等14个县、区,集中分布在四川盆地北部和中部的低山、丘陵地带。这些滑
1982(2):18-25.
摘要:四川1981年的泥石流相当活跃,泥石流灾害也很严重。四川泥石流历史上活动和危害情况怎样?今后发展趋势如何?这是很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历史上分析全省泥石流分布、危害和活动特征;预测泥石流未来发展趋势,从中探索防治泥石流的对策。一、泥石流分布(一) 概况四川泥石流分布很广,西自巴塘,东到巫山,北起若尔盖,南达会理。泥石流散布在海拔90—4,000多米的空间。四川泥石流流域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川西山地和四川盆地周围山地中的岷江、大渡河、金沙江、沱江、涪江、嘉陵
1982(2):26-29.
摘要:一1981年四川洪灾殃及铁路部门出现了一些事故。7月8日由昆明开往成都的442次普通客车,在9日凌晨1时27分正点到达距成都236公里的甘洛站。35分车站指令发车,车未出站,站内突然断电,此事曾引起司机注意,但仍按常规运行,应在1时45分开上大渡河右岸,穿过全长125米的利子依达沟大桥。因值雨中深夜,又在弯道隧洞中行车,当大桥映入司机视野时即发现异常,立即紧急刹车。不幸大桥早被冲垮,东风型内燃机车两台及行李、
1982(2):30-36.
摘要:1981年6—9月,四川遭受的特大洪灾是由于大气环流异常,连续6次暴雨和洪水的直接危害,致使全省138个县(市或区)、2,000多万人口受灾,57个县城、776个场镇被淹,有的县城几乎全部淹完(如金堂、合川等县),造成经济、财政和粮食的重大损失,灾区人民亦有伤亡。一、如何认识洪灾与地质背景的联系
1982(2):35-39,29.
摘要:一、洪灾对环境的破坏四川省1981年发生的洪灾,主要在沱江、涪江、嘉陵江、岷江流域2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人口稠密、交通方便、土地肥沃、物产富庶地区。这次特大洪灾,为什么集中在几条主要江河,涉及如此大的范围,损失如此之严重呢?究其原因,除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外,主要是人为活动破坏了环境和自然资源,生态平衡失调,抗御灾害力弱,加重了灾情危害。1、森林是环境中最大的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大气、改善环境等生物效能;破坏了森林就失去了生态平衡的主体,使环境恶
1982(2):40-45.
摘要:四川“81·7”洪灾的教训是沉痛的。但是也深刻地启示我们,应该提高对土壤保护问题的认识了。假如说过去我们对这些“老生常谈”还缺少认识的话,通过这次特大洪灾的教训,我们应当把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的问题提到农业生产的议事日程上来,认真地研究解决。四川省土壤资源破坏的现状
1982(2):46-50.
摘要:1981年7—9三个月,四川省连遭暴雨和特大洪水,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被淹、被冲耕地达1,200多万亩、其中,冲毁农田220多万亩,有40多万亩被冲成乱石滩,光板板,近期内难以复耕。总结这次洪灾的经验教训,究其发生的原因,固然主要是由于大气环流的变化所造成,但从我们的工作上检查,也是值得深省的。在治理坡耕地上,速度慢,面积小,有的质量还不高,综合治理也不够,因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未能把这次洪灾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的限度,这是一个沉痛的教训。
1982(2):51-57.
摘要:一植被是指复盖在地球表面由绿色植物组成的各种不同的植物群落,如森林、灌丛、草原、沼泽以及人类创建的各种栽培植物群落等。在自然界中,植被能够利用光能制造大量物质,直接或间接向人类提供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同时,还能够保护和调节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它不仅是国家一项重要的自然资源,而且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动物生存和保障农业生产等多种效益。因此,在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在各种各样的植被类型中,森林植被最为重要,它既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生态系统。
1982(2):62-64.
摘要:四川射洪县青堤公社六大队,位于涪江东岸边,半山半坝,有10个生产队,2,300人,耕地1,739亩,宜林荒山400多亩,河滩800多亩。十七年前,那里是五里河滩一面坡,山光滩光旱洪灾害多,农业生产水平很低。1964年开始山、水、林综合治理,在乱百河滩上大窝客土造林种草,修筑一条高2米、宽2米、长2,000米的卵石泥土顺水护岸堤,同时在荒山上采取大窝多株密植的办法,营造柏木、桤木、马桑等混交林。经过几年艰苦奋战,到1968年全大队荒山和河滩1,200亩以及四旁全部绿化,形成了山上郁郁葱葱的水土保持林、河滩成行成带的护岸林、纵横交错的四旁林网组成的农田防护林体系。这些林带、网系统既解决了社员的烧柴和部分间伐的小径用材,又为农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和其他各项工、副业的全面发展,并改变了旱、涝灾害危害严重的局面,成为全县综合治理山河,以林促农、林茂粮丰五业兴旺的先进典型,受到了省、地、县的表扬。
网站版权 © 《水土保持通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434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