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1):1-5.
摘要:这是参加亚洲国家“关于在亚洲经济的发展中,不发达地区的重要问题”学术讨论会的论文,在会上宣读、交流后,引起与会者的关注。原文较长,我们作了适当删节。
1982(1):6-10.
摘要:我国在世界上是黄土最典型、分布面积较大的国家,约有44万平方公里(不包括经过扰动、改造的次生黄土状土)。这些黄土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南部,特别在黄河中游的陕北、晋西、陇东和宁南等地,连续分布,形成波浪起伏的黄土高原,犹如黄土的海洋。在这里黄土厚度一般达到数十米至数百米。洛河及泾河中下游厚度较大,可达百米以上,如陕北洛川塬厚达130—160米,陇东的董志塬黄土厚达200米,环县达285米,定边县姬塬厚达300米,成为我国黄土厚度的几个中心。我国黄土厚度之大,地层之全,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没有的。茫茫黄土海,千姿百态,各种各样的黄土地貌,组成了驰名世界的独特的黄土高原地貌景观。正确地认识黄土地貌,对改造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982(1):11-15.
摘要:目前,我省的水土流失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在部分地块内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是,黑龙江省地多人少,按计划内耕地面积算,每个农村劳动力负担耕地面积达30亩,如果加上没上报的“帮忙地”,有的地方每个劳力负担耕地面积可达50亩。这就造成了耕作粗放,广种薄收,不重视农田基本建设的现状。同时,黑龙江省的自然特点是封冻时间长,农田植被复盖时间短,降雨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这一特点更助长了水土流失。由于面积大,劳力少,可搞农田基本建设时
1982(1):16-19.
摘要:一、基本情况贵州省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区,总面积约17.4万平方公里,山地半山地约占89%,达百亩以上的高原小盆地(当地称坝子)仅占2.39%,除威宁县有少许高原面外,整个地貌景观基本上是岗岭纵横、山峰林立、河流深切、坡陡土薄、植被复盖率低,号称“八山一水一分田”。构成贵州大地的岩层主要为沉积岩类,仅在省东部分布有少许变质岩,西部出露有零星的岩浆岩。在广而深厚的沉积
1982(1):20-23.
摘要:土壤中的氮、磷元素大都以有机态存在,这是—种养分的保存方式。当这些营养元素自有机物中释放出来成为无机态时易被植物利用,但也容易流失。许多微量元素以与有机物络合的形式保存于土壤中。因此土壤有机物的储量多寡密切关系着作物产量,也影响着土壤结构、水气通透牲等土壤物理牲状;从而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土壤的发生和演变。人们往往以有机物质的质与量作为评定土壤肥瘦和发生、分类的指标。黄土地区的地壤很大部分处于坡陡山高、支离破碎的丘陵沟壑区,土壤遭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本文通过统计分析试图阐明在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作用下黄土地区几种主要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氮、磷元素的相关性。
1982(1):24-24.
摘要:世界著名旅游圣地瑞士,是闻名的花园这国。人们来到这里,看到的是绿树成荫,芳草似茵,山河秀丽,景色明媚。瑞士的每座城镇也大都是倚山旁水,树木郁葱,花香四溢。可是,山青水秀的花园之国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当地人民搞好水土保持,与自然作斗争的胜利结晶。在二百年前,瑞士并不这样令人陶醉。高耸的群山、陡峭的断崖、巨厚的冰雪、贫瘠的土地,带来的是频繁的雪崩、泥石流,突发性的山洪泛滥。严重的水土
1982(1):25-30.
摘要:四、土壤因素土壤是水蚀的主体,它的一切性征,无疑地将与水蚀有关,也可以说是水蚀的内因。地表径流系水蚀的主要动力,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径流的大小及其对于土壤的破坏能力,主要取决于土壤中与抗蚀、抗冲性能有关性征的具体表现。影响土壤抗蚀、抗冲性能的土壤性征很多,但是从黄土地区主要是超渗径流的侵蚀这个特殊矛盾看来,土壤透水性能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土壤的透水性能又受制于土壤质地、结构及其水稳性、空隙、剖面构造、土层厚度以及湿度等等。这些因素不仅因成土类型、
1982(1):31-34,5.
摘要:黄河中游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着干旱与水土流失两大问题。这两大问题与该地区的降水特性密切相关。因此研究黄河中游的降水特性,特别是研究与水土流失极其密切的暴雨特性,制定暴雨分区,对于该地区侵蚀预报,治理规划,因地制宜地安排各项治理措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黄河流域降水的研究,以叶笃正、杨鉴初、高由禧等人尤为称著。他们在1956年完成的《黄河流域的降水》著作,系选用1953年以前的资料,系列较短。
1982(1):35-43.
摘要:黄土高原属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年雨量在200—700毫米,并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雨量递减。雨量虽少但多以暴雨形式降落。暴雨及其径流与所形成的洪水,往往毁坏农田及其它工程设施,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研究本区的暴雨特性和分布规律,对水土保持极为重要,并对水利、铁路、公路及城建等部门的工程设计,亦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关于黄土高原的暴雨,曾引起不少学者的重视。五十年代以来,这方面的研究诚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当时的自记雨量资料年限较短、雨量站稀少,加之本区地域辽
1982(1):44-47.
摘要:降雨雨滴特征的观测,是研究天然降雨和人工降雨及设计和鉴定人工降雨装置等项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土壤侵蚀而言,雨滴的大小和大小雨滴的分布,是降雨的基本特征,也是计算一些释雨参数的依据。因此,它是研究一个地区土壤侵蚀发生和演变规律及建立侵蚀数学模型不可缺少的基本资料。关于雨滴滴谱的观测方法有许多种,但其中普遍使用的只有两种,即色斑法和面粉球法。自1973年以来,我们在侵蚀研究工作中一直使用的是色斑法。虽然这种
1982(1):48-53.
摘要:固原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的六盘山东侧。全县总土地面积6,413平方公里,主要由石质中山、黄土丘陵、黄土残塬和河谷冲积平原等组成,其中丘陵、山地占总面积90%以上。按中国气候区划,为暖温带半湿润至半干旱过渡类型。但由于六盘山的抬升作用,具有大陆性季风气候和山地气候的共同特点;热景状况已不具暖温带特点,应划入中温带类型;干湿状况更具有很大差异,以致形成了水热组合不同的多种气候类型(水份由湿润至干旱,热量由高寒至温暖),这就给农、林、牧业布局结构产生了深刻
1982(1):54-56.
摘要:玉林地区位于广西的东南部,又称为桂东南地区,总土地面积2.3万余平方公里。全区共辖八个县,730余万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315人,和四川盆地相仿,也是农业生产较为发达的丘陵盆地之一。玉林的古名叫“郁林”,说明从前这里的森林树木是很多的。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乱砍滥伐,加上人口的逐渐增长,森林资源才日趋减少。1980年底估算,有林地的复盖度为18.5%,另外还有9.7%的疏林、
1982(1):57-64.
摘要:中国林学会在国家农委区划办公室和中国水利学会的赞助下,邀请有关方面的科技工作者30余人,组成考察组,于1981年7—9月在长江流域的赣、湘、川、鄂四省考察了水土保持工作。此举缘起于两年来学术界对长江能否演变成“第二黄河”的一场讨论。长江流域面积辽阔,人口多,资源丰富,工农业发达,在我国四化建设中踞举足轻重位置。因此,上下都很关注这场讨论。然而众论纷云,认识不一。这次我会组织考察,是力求深入探讨这个问题的又一次努力。
网站版权 © 《水土保持通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434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