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4):1-3.
摘要:一、我国水土流失概况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全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总面积约43万平方公里(共189个县旗)。其中水土流失极严重的面积为28万平方公里(共120个县旗)。每年平均向三门峡以下的黄河下游倾泻泥沙16亿吨,最多竟超过30亿吨。每年经过河口三角洲输送入海的泥沙平均约12亿吨。径流中多年
1981(4):4-6.
摘要:我国远古治水,采用疏导策略,使泛滥洪流注入江河,东流入海。古有“禹疏九河”之说。当时,存在着原始林草、天然湖泊,起到了拦沙滞洪的作用。以后由于农牧业的发展,灌溉工程也随之发展起来。与此同时,因人口的增长,扩大了对耕地、草场的需要,无计划的垦耕,破坏了天然植被。黄河流域的黄土区是我国农、牧业的发源地,也是我国人口密集地区,植被破坏最早,更以黄土质地松散,
1981(4):7-8,28.
摘要:建国三十二年来水利水保工作的实践证明,山区建设和发展农、林、牧业,首先要解决水的问题。正如前人所说:“有水斯有土,有土斯有民。”水、水分、水气是农林牧业生产的先决条件,水不足则干旱,过多则为洪涝灾害。针对宁夏南部山区水、土、热资源,及三十二年来的成败经验与教训,解决山区缺水问题,概括为
1981(4):9-12.
摘要:黄土高原由于干旱、风沙、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和当地人民的滥垦、滥伐与自由放牧,植被受到严重破坏,致使该地区的农牧业生产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人民生活比较困苦。实践和研究证明,种草和发展草地植被是绿化黄土高原、改变自然面貌、调节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控制水土流失和根治黄河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
1981(4):19-22.
摘要:黄土地区的最主要侵蚀方式是流水侵蚀和重力侵蚀。据研究,分水岭附近的峁顶侵蚀模数为247吨/平方公里,峁坡侵蚀模数为13,800吨/平方公里,峁边线以下的沟谷侵蚀模数为21,100吨/平方公里。而峁边线以下的地形复杂,有35°以上的陡坡,又有50°以上的悬崖,泥沙主要来自这类地区的重力侵蚀,从小型的土块崩落到大型的滑坡都非常活跃。
1981(4):23-28.
摘要:一、水土流失现状及其危害江西兴国县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被誉为苏区的模范县,对我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解放后,在各个经济领域中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长期来,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至今仍属于江西老革命根据地的特别困难区。
1981(4):29-33.
摘要:为了进一步探索黄土高原沟壑区“红土”泻溜的规律及其治理措施,我们曾在甘肃省西峰镇南小河沟布置了定位试验。此外还对甘肃子午岭林区及晋西部分地区作了些调查研究工作,所得结果分述如下。
1981(4):34-38.
摘要:武功县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西部,在东经108°1′—108。19′,北纬34。12′—34。26′之间。自然地带处于暖温带半干旱落叶阔叶林草原褐土带。年平均气温12.9℃。年平均降水量637.1毫米:春季降水量131—157毫米,占全年降水量23—24%,有利于冬小麦生长;夏季降水量225—27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39—41%。高温多雨的配合,对秋季作物的生长有利。本区农业
1981(4):38-38.
摘要:在环境问题中,空气和水的污染固然十分重要,但第一位的问题是水土流失。理由有三: 1、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2、土壤的形成非常缓慢,一旦流失,很难恢复; 3、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再没有比保护土壤更为重要的事情了。
1981(4):39-44.
摘要:茶坊水土保持综合实验区在陕西安塞县境内,位于延河主要支流杏子河的下游,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实验区包括茶坊、方塌、峙崾岘三个大队,既有川道队,也有拐沟队,总土地面积28.4平方公里。其自然地理特点是:气候干旱,降雨集中,且多暴雨。年平均降水量500—600毫米,月际降水极不均匀,7、8、9三个月降雨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冬季降水稀少,仅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左
1981(4):45-47.
摘要:道路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必要条件,也是雨水径流集中的地方。加上路面板结,径流线又长,雨水下渗困难,路面冲刷严重。据有关水土保持研究所(站)观测,道路径流与冲刷情况见表1。山区群众广泛流传着“千年古路变成沟,路水不蓄必成灾”的说法。山区社队公路和田间机耕道路,有时一场暴雨,路面被冲成深壕,维修用工很多,有时被迫改线重修。路水集中冲刷往往又是导致沟头前进、蚕食梁垣坡地,使地形更加支离破碎的重要原因。
1981(4):48-50.
摘要:河田公社位于福建省西南部的长汀县。境内多低山、丘陵,汀江上游穿越境内,向南流经上杭,注入广东韩江。全社山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76.68%。年平均温度18.4℃,一月平均温度7.8℃,七月平均温度27.4℃。年雨量1,750.8毫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带。
1981(4):51-55.
摘要:水与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生活息息相关,它是生物赖以生存、社会赖以发展的必要条件。在驾驭自然、改造自然,恢复和建立新的生态平衡中,森林被人们称为“绿色水库”,它与水利工程措施相配合,是调节河川径流,减轻水、旱灾害的有效措施。为分析森林对河川径流的影响,正确估价森林对防洪、灌溉的作用,本文将以我省历年来实际观验所获得的大量水文、气象资料为依据,试图从定量上探求森林与河川径流的关系,从而说明森林对防洪、灌溉的作用。
1981(4):56-61.
摘要:森林是国家进行四化建设的重要资源,也是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保护土壤、减少河道泥沙的绿色屏障。正确估价森林对河流水量的影响,对发展水利事业和工农业生产亦有其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内外科学工作者曾在这方面作过许多试验研究,其中有些试验资料说明森林的存在导致了河流水量的减少,有些资料则说明森林的作用使河流水量增加。本文着重探讨山西管涔山的森林对年径流和洪水的影响。
1981(4):62-63.
摘要:樊家沟是右玉县东窑沟集水区的一条小支沟。在只有1个平方公里的面积上鸡爪似的分布着18条大小沟道。绝对高差达150公尺。沟深坡陡,支离破碎,加之不合理的滥垦滥牧,破坏了生态系统,使本来就严重的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了。从1970年开始,盆儿洼和东窑沟两个大队根据自然特点和本队实际,采取封禁沟道育林育草的办法,十几年如一日坚持下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使屡遭破坏的地
1981(4):9,13-18.
摘要:二地貌因素也是土壤侵蚀的外因之一。地形条件对于侵蚀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同时也常常互为因果和不断地发展着。对水蚀来说,地势的高低以及侵蚀面和侵蚀基准间的高差乃是必要的条件,同时对它们在一定距离间的差异愈大,侵蚀作用就更容易发生和发展得更加迅速而强烈。地势的高差和大中型地貌类型的不同,对于侵蚀作用的进行和发展过程的影响虽然很大,且在很大程度上又可引起其他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差别。但总的来说,它主要还是个潜在因素,它的作用还远远没有微域地貌的差异所表现的明显而直接。
网站版权 © 《水土保持通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434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