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3):1-9.
摘要:一概述黄土高原系我国陕、甘、青、宁、晋、内蒙等省区广大地面上沉积有厚层黄土的高地。它位于大青山、阴山以南,秦岭以北,贺兰山和青藏高原以东,太行山以西的黄河中游范围内的地方。全区面积共43万平方公里。倘把区内露岩山丘和冲积平原等处除去,则有黄土复盖的高地约共27.56万平方公里(典型黄土高原)。
1981(3):9-9.
摘要:本书由朱显谟同志主编,即将由陕西科技出版社出版。全书共约14万字,附有陕西省土壤图、土地类型分区图、土地合理利用区划图及各种土地类型等方面的照片50幅。这些是根据作者等人20余年工作中积累的资料整理编写而
1981(3):10-16.
摘要:陕西省永寿县常宁公社,位于泾河中游深切河曲的西岸与永寿梁之间,属黄土高原破碎塬区(图1)。该类型在秦岭以北除关中盆地外,是农业生态条件较好、生产潜力较大的地区。为此我对该社的农业生态因素作了一些动态解析,根据动态规律提出了高产稳产农田建设的途径,供黄土破碎塬区农田基本建设的参考。
1981(3):17-22.
摘要: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西起东乡、永登,东到陇山,北至景泰,南到陇西、秦安,总土地面积约6.86万平方公里。耕地2,100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仅占13%,绝大部分缺乏灌溉条件,土壤水分无地下水源补给,完全依赖大气降水。据气象部门分析,中部地区小麦需水最多的拔节至开花灌浆期(5—6月)的降雨量与定西地区夏田单产的关
1981(3):19-51.
摘要:王广义同志现年28岁。刚上高小时就碰上“十年浩劫”,便回家种田,当了农民。在十多年劳动生产中,他惦记着山区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关心坡耕地的更新改造。他克服了许多困难写成这篇习作。
1981(3):23-28.
摘要:一、引言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新发展。目前全国许许多多的重点小流域已经获得了显著的治理效益。在小流域治理工作中,还有许多问题急待解决,尤其是它的水土流失规律需要我们作更深入的探讨。这其中包括小流域内各级侵蚀沟道相互间的关系及其沟道水系的发育规律。因为,这些沟槽的出现,本身就是地表径流和水土冲淤的必然结果。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是由小流域的自然地理特点所规定,而且完全
1981(3):29-32.
摘要:水土流失是辽宁西部山区农业生产中长期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这里风沙干旱,植被稀少,属低山丘陵地带。总土地面积39,897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8,87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2.4%。而朝阳、阜新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约21,850平方公里,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55,933平
1981(3):33-38.
摘要:伊克昭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与宁夏接壤,南倚长城毗邻陕北,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西、北、东三面濒临黄河,流长842公里,属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区。全盟总面积86,381平方公里(乌海市除外)。水土流失面积约有31,216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准格尔旗、达拉特旗、东胜、伊金霍洛四个旗(县)。河流最大含沙量高达1,540公斤/立方米,侵蚀模数为1,150—9,780吨/年·平方公里。全盟百公里以上的大
1981(3):39-43.
摘要:一、基本情况清镇县位于贵州高原中部,东径106°7′6″至106°33′,北纬26°26′3″至26°56′。地势西南高于东北,平均海拔1,350米。云贵山、老黑山、凤凰山为县内主要大山,海拔1,600—1,760米,其中以云贵山系的宝塔山最高,海拔1,762.7米。西面和东北面,河谷深切,侵蚀强烈,多峡
1981(3):44-46.
摘要:现在,乔灌草结合的生物措施逐步在推广,受到欢迎。但是,我觉得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者不能把它当作一般的措施,而应该作深入的研究,以丰富水土保持学的理论和技术。我还认为,生物措施是保持水土的根本,乔灌草结合是生物措施的最好型式,是水土保持措施的核心体系。这里仅阐述几点初步认识。
1981(3):47-48.
摘要: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ctoliaScop.)原产于欧洲中部,亚洲温带也有分布。在我国新疆、河北、内蒙、陕西、宁夏等地均有种植。我站于1966年由内蒙引入,经多年试验观测,该草抗寒耐旱,营养丰富,是一种保持水土、促进农牧业生产的优良草种。
1981(3):52-57.
摘要:一、前言云南省东北部的小江流域,是我国泥石流暴发频繁,分布集中,类型齐全,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大桥河是小江中游的一大支流,是一条粘性和稀性泥石流交替出现的大型泥石流沟。二三百年前,两岸曾是一片林木繁茂,流水潺潺,农舍棋布,稻菽飘香的好地方。由于泥石流的不
1981(3):58-63.
摘要:关于长江有没有可能变成“黄河”的危险,对这一重大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引起全国人民深切的注意,党中央也特为此邀请了有关的学者、专家听取意见。近年来报刊上已发表了不少各抒己见的文章,其中以1980年9月25日的《光明日报》和1980年第6期《人民长江》所登双方各持依据阐述论点的文章,读后颇受教益。现在我也对这一问题谈谈我的肤浅看法。
1981(3):64-64.
摘要:今年7、8月间,四川连续两次遭到洪水泥砂的巨大危害。洪峰到达重庆时,长江流量8万多立方米/秒,含沙量达0.7%以上。即洪峰期间,每秒钟有500多立方米的泥沙流出三峡,淤到长江中下游。这给四川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惨痛损失,给长江中下游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实在惊人! 洪水过后,到处留下无数泥砂砾石,一般厚尺许,有的厚达2尺以上。沿江两岸那
网站版权 © 《水土保持通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434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