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评价与电路理论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及关键区域识别——以安徽省为例
DOI:
作者:
作者单位:

1.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安徽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X826

基金项目:

“面向多重不确定性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构建与优化研究”(71873003);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产城融合评价及区域差异研究——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为例”(编号:SK2019A0130);安徽省自然科学“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利用效益提升:共生测度、驱动机理与政策设计”(编号:1908085QG310);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基于 MOP 和 PLUS 模型的合肥市国土空间格局低碳优化研究”(编号:YJS20210255)。第一作者:汪沁(1999— ),女(汉族),安徽安庆,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土空间规划、土地生态。E-mail:wangqin0907@stu.ahau.edu.cn ;通讯作者:於冉(1984— ),男(汉族),安徽合肥,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碳排放,E-mail:yuran@ahau.edu.cn。 ,2*


Author:
Affiliation:

安徽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目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及关键区域维育修复是推动绿色发展和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基础。【方法】本文运用InVEST模型及MCR模型从生态系统供给侧与内部响应侧展开评价识别生态源地,利用夜间灯光数据修正阻力面,基于电路理论构建安徽省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生态夹点与生态障碍点,根据空间分异与地类特征提出差异化修复维育措施。【结果】:(1)安徽省共计53块生态源地斑块,面积合计4.22×104Km2,占安徽省总面积的30.50%,其中南部源地集中成片生态价值高,北部较为分散生态价值低。(2)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生态廊道95条,基于景观连通性分析,筛选出68条关键廊道,26条重要廊道及1条一般廊道。(3)生态夹点共识别119处,面积达412.45 Km2,生态障碍点共识别46处,面积达423.20 Km2。(4)生态夹点及零星障碍点以自然维育为主,大型生态障碍点人工修复及自然恢复两措并举。【结论】:基于生态评价与电路理论构建安徽省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生态修复关键区域,以期筑牢城市发展的生态基底,为安徽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2023-02-22
  • 最后修改日期:2023-03-20
  • 录用日期:2023-03-20
  • 在线发布日期:
  • 出版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