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缘某隧道建设区典型植物水分利用策略研究
DOI:
作者:
作者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生态环境学院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Q945

基金项目:

成都理工大学珠峰科学计划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目的]揭示青藏高原东缘隧道建设区植物的水分利用特征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可为自然和人为影响下的生态脆弱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测定海拔3230 m的某隧道建设区2020年到2021年不同月份典型植物木质部水和各潜在水源的δ2H和δ18O值,利用MixSIAR模型计算植物吸收各潜在水源的比例,并计算每两种植物间的相似性比例指数(PS指数)以比较不同物种的竞争关系。[结果]紫羊茅(Festuca rubra)、川西云杉(Picea likiangensis)和刺叶高山栎(Quercus spinosa)以浅层土壤水(0-40 cm)作为主要水源;川杨(Populus szechuanica)主要吸收中深层(40-200 cm)土壤水;2021年8月和10月植物对浅层土壤水的利用比例较2020年同时期明显降低;川西云杉对0-40 cm和40-80 cm层土壤水的利用比例与相应层土壤含水量分别存在显著正相关和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在时间尺度上,川杨在2020年10月与其它三种植物的水分竞争较弱,PS指数范围为0.19~0.54。[结论]土壤含水量及外界温度的改变是青藏高原东缘植被水分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且这两个因子的重要性因物种而异;隧道建设会引起土壤和土壤水的流失,从而导致隧道建设后土壤含水量的降低;隧道建设后植物对浅层土壤水的依赖比隧道建设前低,因此需关注生态脆弱区隧道建设对土壤水分及植被适应机制的影响。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2022-12-28
  • 最后修改日期:2023-02-28
  • 录用日期:2023-03-01
  • 在线发布日期:
  • 出版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