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nVEST模型的祁连山生境质量遥感监测
DOI:
作者: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X826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53075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lzujbky‐2018‐it80)


Author:
Affiliation:

College of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Lanzhou University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鉴于祁连山局部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比较突出,近年来,在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下,祁连山的生态环境变化显著。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评估LUCC引起的生境质量时空差异是区域生态规划的基础。本文基于1970s以来的全国1:10万LUCC数据,分析了近35年来祁连山地区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采用InVEST模型评估该地区的生境质量变化,以揭示人类活动对祁连山地区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不断增加,增加的城乡建设用地主要由周围的草地和耕地转化而来。2)35年间草地面积增幅最大,总共增加了2889.58km2;未利用土地面积显著减少,减少了2390.39624 km2,主要向草地转化。3)祁连山地区的生境质量和生境退化度均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从时间上来看,2015年的生境质量最好,中等及以上的生境占到了62%;1970s末的生境质量较好,优等生境约占35%左右,生境退化度较低;2000年的生境质量最差。1970s末-2000年期间,生境质量退化较为明显,耕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是主要成因;自2010年开始,许多未利用土地向草地转化,生境适宜度较高的草地大幅增长,祁连山的生境质量改善。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2019-09-30
  • 最后修改日期:2019-11-12
  • 录用日期:2019-11-16
  • 在线发布日期:
  • 出版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