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铅锌矿区复耕后土壤-作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修复措施
DOI:
作者: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大学山地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基金项目:

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黔科合J字[2010]2031号;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LH[2016]7204号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目的】为了解废弃10年后喀斯特铅锌矿区复耕农田耕作层土壤-作物污染特征及变化情况,探究最合理的植物修复系统。【方法】利用基于GIS的Tominson负荷指数法对不同耕地重金属污染格局及来源进行分析;采用富集系数法(BCF),复合质量影响指数法(IICQ)探究土壤-作物污染特征。【结果】研究区耕作层土壤中Cd、Pb、Zn均呈现重度污染的态势,Hg、As为警戒级,Cu、Cr为安全级。研究区Cd超过贵州省背景值100倍以上,同时在不同作物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超标情况,为修复主要控制因子。Tominson负荷指数表明不同利用地的耕作层重金属污染程度为:蒟蒻种植地>其它蔬菜种植地>红薯种植地>红薯种植地>草木荒地>稻米种植地,不同利用的耕作层重金属污染情况存在差异,人为污染源从矿业活动直接污染转变为耕作活动造成的污染。BCF值表明茎块类作物食用部分重金属吸收土壤中重金属能力最强,稻米次之,瓜类作物最弱,当地瓜类作物可做为抗富集重金属的首选植物。农作物-土壤系统的IICQ大小顺序为:蒟蒻(31.17)>姜(19.55)>佛手瓜(19.29)>西红柿(18.26)>黄瓜(18.14)>红薯(17.35)>稻米(15.66),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与植物食用部分污染程度表现不一致。【结论】研究区种植系统对耕作层土壤重金属修复存在不合理性。根据研究区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将种植区域重新规划,重度污染区域采用超富集植物修复及活化剂共同作用;中度污染区域种植抗富集蔬菜及阻绝污染源的方式;轻度污染区域稻米种植区改变灌溉水源,荒地覆土复垦,从而达到降低重金属含量及经济效益相协调的目的。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2019-03-26
  • 最后修改日期:2019-05-06
  • 录用日期:2019-05-09
  • 在线发布日期:
  • 出版日期: